近日,海南省、河北省、广东省等全国多地民政部门列出不规范地名清单,多个建筑物、居民小区等被认定取名不规范,理由包括“怪异难懂”“刻意夸大”“封建色彩”“崇洋媚外”等。(6月18日新京报)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之一,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可是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却出现了很多洋名字,这不仅暴露出文化上的不自信,也给人民群众的价值观造成了误导。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缘于崇洋媚外心理。在一些人眼中,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表现出过度的热情和追捧,对祖国的优秀文化却视而不见。既然不能生活在国外,就将自己生活的地方取一个充满洋味的名字,这样才能展现出自己的档次。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心态、病态的追求。诚然,外来文化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内容,但在吸纳和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另一方面,崇洋地名的出现,也与一些人的功利心态有关。在这部分人的眼中,地名是一种招牌、广告,能够为自己带来财源。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一些商家就会在地名上打主意,导致出现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名字,用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关注度,达到牟利的目的。
崇拜也好,牟利也罢,但底线是不能对中华文化和文明造成损害。事实上,那些“大、洋、怪、重”的名字,大多不符合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质,也会对公众造成一定的误导。
在整治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地名崇洋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一种顽疾,整治起来并不简单,这就需要循序渐进、充分论证,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刹住崇洋媚外的命名之风,需要相关部门给出指导和意见,在为建筑物、居民小区等取名字的时候,注重结合当地环境、文化和历史等背景,取一些通俗易懂又符合实际的名字,既方便生活,又能展现文化的厚重,捍卫文化尊严,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