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泉州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项目之一,爱国路拓改工程可谓牵动人心。打通爱国路不仅极大方便了附近片区居民的出行,也为西街旅游核心片区的交通环境提升创造条件,更有序推进了古城“慢行+公交”绿色交通系统的构建。令人愤慨的是,路还没修好,就有车辆来占道,作为城市毛细血管的道路,城市管理者在积极疏通的同时,部分人的不文明行为却给公共交通添了堵。
在中国快步进入汽车社会后,没有养成相应的文明习惯一直是最大的短板,而占道停车这一交通乱象更是长期为大众所诟病,为了一己之便而漠视公共文明常会埋下巨大的隐患。在道路资源有限的现实条件下,要求得利益各方的最大公约数,除了逐步配足停车位等公共资源和交通管理部门常态化的严格执法外,说到底,还是要从市民的文明素养上发力,而厘清公域与私域的分界线无疑是培育公共文明的第一步。
在一个日益开放多元的社会,公共空间的外延变得更加宽泛,而公域与私域之间的界线却日益模糊。从近年来争议不断的广场舞,到四处圈地的共享单车就可窥其一斑。诸多因之而起的纠纷和矛盾,其根源就在于多数人未能分清公共资源与自我权利的边界。占道停车现象之所以屡禁不绝,正是因为违法成本低所带来的羊群效应,让私利轻易地侵犯公德。由此可见,文明既需要激励,也需要约束。公共生活中的理性,更多在于能否有效约束膨胀的个人中心主义,真正做到“大群小己”。城市的有序运行是“表”,而市民的文明素养才是“里”,城市文明唯有在共管共治中,才能达到表里如一的最佳效果。
《论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换位思考的理性思维在当下亦不乏借鉴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角色的频繁互换已是常态,因此,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并珍视公共资源亦是对自我权利的最好呵护。
不文明交通行为不但影响城市形象,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占道停车这类交通乱象的出现,正是源于部分人对公共资源先占先得的狭隘心理。若放任此种行为,则会让我们回到你争我夺的丛林世界。因此,从文明停车不给城市添堵这样的细节做起,是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而学会分清群己界线,则是从一个小恶可恕的乡土社会向严于律己的现代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