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观看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立德”,通过深入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当中的用典,来学习和领会他的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讲话。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这规矩就像是一个建筑物,法律是这个建筑物的主体,而道德却是里面的内容物,有了这些内容物,这个建筑物才能称之为家。法制是一种外力,是限制人们行为,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的规范与准则。法制是一个国家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一种强制性约束,法制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生态的下限。而道德不同,是一种内生性驱动,道德是一种积极的引导与促进,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而道德则是个人精神领域出于对崇高社会评价与自我认知的一种内生性、主动性约束,德治则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生态的上限。只有将法制与德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社会越来越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状态。所以说,国无德不兴。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高尚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像“淡泊明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都是这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瑰宝。 习总书记讲,立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去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常修“崇德”功,做个道德高尚的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在我们人生各个阶段都会面临很多的选择,能否走好人生之路,实现自我价值,助力兴国梦想,关键就在于能否坚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在不断完善自己知识文化修养的同时,不能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做人先立德。把良好的道德修养看作是人生最可贵的资本,是事业的奠基石,是成功的必备根基,我们既要做有才华的人,更要做有德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