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文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22|回复: 0

昔日旱坝子,今日茶鱼乡——四川省南江县南鹰村生态渔业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6 09: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如今的南鹰村,一栋栋标美的别墅式聚居点整齐排列,一条条渠道在田间地头蜿蜒,一口口池塘清波荡漾,鱼儿成群结队的在水中觅食,茶苗在暖春的阳光下生机盎然,处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水源丰足,靠天吃饭 南鹰村位于南江县黑潭乡,距县城60公里,平均海拔850米,是我县富硒茶主产地之一。该村地理条件特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虽有魏家沟、马家沟两条溪河四季常流,但由于水利工程缺乏,全村仅有的一条石板堰也因年久失修也几乎成了摆设,当地百姓仍过着靠天吃饭的艰苦生活,南鹰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旱坝子”。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的一首歌句子“下雨山洪陡,雨水遍地流;天干吃不饱,种粮不满斗;沟里水量大,难以上田坝”就是当地境况的真实写照。 科学规划,用活水源 2008年,南鹰村通过竞争选村,被南江县财政局、水务局列为小农水项目村。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在项目规划中,南江县水务局根据县委、县政府“连片打造,整村推进”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把当地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和富硒茶资源有机整合。并聘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多次深入南鹰村进行踏勘指导,对灌溉渠系、排涝沟系、田间路网与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规划。为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南江县水务局组织专班专人驻村进行蹲点指导,保证工程建设有序进行。 2011年10月,南鹰村小农水项目正式完工,共整治山坪塘3口,新建微水池5口,渠道5条9.4公里,硬化道路4条13.7公里,新建村级集中供水站2座,打造生态富硒鱼生产养殖基地300余亩。新增蓄、引、提水总量50万立方米,新增灌面2660亩,恢复改善灌面2100亩。有效解决了该村600亩农田、2000余亩茶园和5个社308户1256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产业调整,群众致富 路通了,水活了,老百姓的思维也正悄悄发生着改变。南鹰村的未来发展规划蓝图也随着项目的推进而逐步完善。在产业发展和经营模式上,县水务局长何勇要求要充分整合各类资源,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仅让项目发挥工程效益,也要发挥其经济效益,最终让百姓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水务局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的负责人介绍说,稻鱼轮作将采取“2+1”的循环生态养殖模式进行,即养殖户在田中放养两年鱼,种植一季稻,这样既减少了鱼苗得病几率,同时,鱼粪也成了稻谷的生态肥。 正在池中收鱼的村民何亨德说:“小农水项目实施时,我将屋前这块半亩水稻田改成了鱼池搞生态养殖。以前种植水稻时忙前忙后几个月,每年只能收成六、七百斤稻谷,按市场价算,也只能卖出几百元,除去肥料、农药、管护费用,剩下的也没有几个钱。现在我在池中放养了1100余尾草鱼,通过专业老师指导,现在每年可产鱼3000多斤,由于我是生态养殖,上市可卖12元一斤,一口池年收入可达3.6万元。” 为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11年底,由村委会牵头组织养殖户成立了渔业合作社,采取由合作社统一聘请技术人员技术指导,统一鱼种鱼苗采购,形成规模统一销售“三个统一”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合作社根据农户耕地面积确定股份,实行保底分红模式,并从利润中抽取渠道维修等费用后再次进行分红。不愿加入协会的养殖户可自由组合,自定养殖计划,自议分红方式,但必须向用水户协会缴纳水渠管网维修等费用。 良好的水源条件和科学的水系构造,也吸引了各地客商的青睐,2012年,四川金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南鹰村渔业合作社正式签定养殖加工合用,计划三年内投入5000万,将该村打造成巴中唯一一处集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大规模无公害现代养殖场,并打造1-2个名特优品牌推向市场。截止目前,价值860万元的各类鱼苗已进行投放养殖,共投放先科巨鲫2.5万斤、甲鱼12000公斤、三角蜂(黄辣丁)15万尾,花白鲢鱼7500公斤,草鱼14000公斤,及其他鱼种。 看着南鹰村美好的明天,退休教师谭顺德由衷地唱到:“如今渠儿端,鱼儿满田蹿。旱坝变水坝,再干也不怕。钱粮都增收,农水惠我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天府文明论坛 ( 蜀ICP备11006973号-6 )

GMT+8, 2023-9-27 17:38 , Processed in 0.0469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